《崩坏三》世界观现实原型的挖掘与阐释
(学校的作业,在这里发出来)
计算机技术和流行文化的蓬勃发展为游戏行业提供了充足的技术与文化支持。在众多科幻手游中,《崩坏三》宛如一颗璀璨的明星,凭借着独特的世界观、精美的画面、意蕴深刻的剧情在发布后九年依然有着相当高的热度。《崩坏三》讲述了一个在被崩坏侵蚀的世界中,勇敢的少女组成的女武神部队,为守护世界而展开了战斗的故事。其中 “崩坏” 作为核心概念,贯穿于整个游戏,在此,我们将深入探讨其在现实世界中的潜在原型,揭示游戏与现实之间的神秘联系。
热力学定律与虚数内能
要理解《崩坏三》中的“崩坏”,可以从热力学定律入手。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一个系统的熵(能量)如果下降,就必然引起另一个系统的熵(能量)以更大的幅度上升。在游戏中,我们所在的四维时空(长、宽、高、时间)的熵下降了,那么必然有另外一个地方的熵会上升,这个地方就是“虚数空间”。
虚数内能是《崩坏三》中最重要的能量形式,它与负熵相伴相生。负熵代表有序,而熵代表无序。在《崩坏三》的太阳系中,虚数内能受到高层次宇宙文明的造物“终焉之茧”的影响,因此以崩坏能的形式存在。智慧生命作为负熵的直观象征,会受到“终焉之茧”的筛选,所有与“茧”不是同类的生命都会受到崩坏能的侵蚀。
崩坏能与负熵的关系可以解释为什么律者具有极高的崩坏能,即律者是高负熵体,具有高度的有序性,能够左右自然规律。此外,文明与智慧生命是负熵的象征,因此文明即崩坏,这也是崩坏“拥抱”人类的原因,因为文明和崩坏本质上是同源的。
大过滤器理论与崩坏
罗宾・汉森提出了一种大过滤器理论,用于解释费米悖论,大过滤器的作用是将可能出现智慧生命的大量场所,减少到实际观察到的能出现具有先进文明的智慧物种的极少场所。这一理论或许可以为我们理解《崩坏三》中的 “崩坏” 现象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大过滤器理论将文明的发展大致划分成 9 个阶段,包括地球环境极其稀有、文明出现的概率极小;文明之间的黑暗森林效应,相互摧毁;自然灾害的毁灭,如地质灾害和小行星撞击、恒星爆发等灾难;文明科技发展的自我终结,如核战、生化、人工智能等科技发展,摧毁自己的文明等。这些阶段中的每一个都可能成为过滤器,阻碍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在《崩坏三》中,“崩坏” 有没有可能就是大过滤器的直观显现?“终焉之茧” 实际上就是所谓的 “大过滤器”。而 “崩坏” 就是宇宙给文明的考验。从这个角度来看,“崩坏” 所带来的灾难和挑战,与大过滤器理论中的各种过滤因素有着相似之处。每一次崩坏的爆发,都像是对智慧生命的一次筛选和考验,只有那些能够克服崩坏能侵蚀、找到应对律者和崩坏兽方法的文明,才能继续生存和发展下去。
核能与崩坏能
核能,作为一种强大的能量形式,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深远的影响。从核裂变到核聚变,人类一直在探索和利用核能的巨大潜力。核裂变,是指由重的原子核分裂成两个或多个质量较小的原子的一种核反应形式。其中铀裂变在核电厂最常见,热中子轰击铀-235原子后会放出2到4个中子,中子再去撞击其它铀-235原子,从而形成链式反应。
在崩坏三中现文明第二次崩坏当中,奥托曾使用过崩坏能裂变弹作为对第二律者的最终手段,崩坏裂变弹是以崩坏能驱动重原子核的裂变链式反应,使其释放出大量能量,并对目标加以打击的大规模杀伤武器。这就很像现实中的核弹。两者都是通过引发物理上的裂变反应来释放巨大的能量,产生强大的破坏力。根据游戏内另外一些文本的描述,我们可以知道崩坏能仍然遵循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这意味着崩坏能的释放和转化也涉及到质量与能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进一步凸显了其与现实世界中核能的相似性。
总结
通过对《崩坏三》中 “崩坏” 与现实科学理论的对比和挖掘,我们可以看到游戏中的设定与现实世界中的诸多科学概念存在着潜在的联系。这些联系不仅为游戏增添了更多的深度和内涵,也让我们在游戏中能够感受到现实科学的魅力和神秘。《崩坏三》以其独特的世界观和丰富的剧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探索宇宙生命、文明发展以及科学理论的有趣视角,让我们在游戏的同时,也能对现实世界中的科学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